您好,是时候升级你的浏览器了!你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的过期版本,Internet Explorer 8 可以为你提供更快、更安全的浏览体验,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立即下载

详细内容

LED显示屏维修 > 新闻中心 > 最新资讯 > 详细内容

互联网不停的让你沉入其中

发布时间:2015-12-31 15:56 来源:修大屏 浏览次数:

谷歌梦想看见一个所有人都活在网上的世界,所有个体都不再有根源,不再有身份,脱离一切束缚。“互联网+”这个概念已经口口相传,但你真的了解互联网吗?究竟互联网代表着什么,互联网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文化?2015年12月8日,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先生在北京邮电大学进行了主题为“互联网:千年大事”的讲座。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个答案。

 

    “互联网:千年大事”这个题目是我在互联网研究院的题目,这里想跟大家说为什么我要把互联网描述成千年大事,一般中国人讲千年,在古诗词中“白发三千丈”带有夸张的口气,是一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还有一种千年是宗教,“千年大事”,或者“千禧年”,在座都是九零后或九五后,上个世纪末大概95年、96年,整个这个世界为千禧年着迷,玛雅寓言世界末日,但是2012年已经过去3年了,什么事都没有。“千禧”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这是第四次,每一个千年都有一个所谓世界末日现象,特别是在西方的宗教史、思想史上非常重要,我借这个词来说互联网是个千年大事。

 

    但是从互联网诞生到今天,只不过是不超过半个世纪,看你怎么算,从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把四台计算机连起来那个时候算起,69年到今天,50年。如果从1984年出现了WWW,真正发布WWW是1991年,到现在不过25年。如果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1994年开始介入国际互联,不过20年。所以互联网的年龄跟在座各位年龄相当,可以说跟你们是同时代的。

 

    但是我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个千年大事?这是8月份我到上海去参加上海书展,商务印书馆出了这套丛书,今天摆在这里的是其中一本,叫《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丛书名字叫《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现在虽然只出了20本,我还没完全读完所有的书,但是我觉得这套书一定在中国的学术史、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它提出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文化版图”。

 

    我们都了解两个版图,第一个,地理版图,西方地理版图的概念从哥伦布航海开始,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掀起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对版图的重视,200年之后民族国家兴起,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今天500年。在过去200年里又出现第二个版图的概念,商业版图,用乐高玩具、用可口可乐、苹果手机、用索尼游戏盒、用诺基亚这些品牌塑造的商业版图,但今天互联网带入到了第三个版图时代,就是文化版图。你可能觉得今天区隔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果在互联网上泡很久时候,就会发现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协作已经变得非常容易。

 

    1996年我第一次上网是做我的课题,课题里面碰到个芯片,在国内资料查不到这个芯片的参数,我在“美国在线”里面把我遇到的困难说了,没有半个小时,一个不认识的美国小伙子,不但热情告诉我这个芯片所有的参数,还给我一大堆的资料。所以跨国际、跨文化的交流,在互联网之后已经形成国际运动。现在正在塑造新的版图,跟哥伦布航海版图不同,跟商业版图不同,我们现在正在塑造文化版图,既然是版图就有疆域、有边际。

 

    30年前有个著名的EFF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美国硅谷先行者的摇篮,包括乔布斯,包括比尔·盖茨。所以我们要看待文化版图,就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互联网千年大事”,就是想看互联网怎么样对文化版图进行重构的,我讲三个主题,重点聚焦在第一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是我过去5年讲互联网逐渐梳理出来的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我们需要新的史观,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段老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互联网思想?”我想了半天,说“互联网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史观”,所以我特别强调大历史,特别强调千年大历史。一个史观在一个人的脑子里驻留时间很久,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叫“线性史观”,我们认为人类文明是层级递进的,什么叫层级递进?就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层级递进,像爬楼梯一样,这个史观对不对?我们不能说它错,从小学、高中都背过这个史观,但是还不够。我们今天要理解新的历史现象,要理解新的文化交融,用这样的线性史观是不够的。

 

    阿里巴巴武汉大学的一个同学刚从波士顿学习回来,他跟我讲了一个体会,他说他在波士顿学了一个月,有6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老师让他们分成五六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梦想、原型设计,这五六个小组里面,除了他们小组提的是一个具体的,比如他们想设计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但是其他5个小组提的问题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发展的模式,让世界上还没有上网的那一半人口免费上网。

 

    Facebook推出internet.org,就是让世界上还有一半人自由的上网,今天全世界网民数量是30亿,全世界的人口是70亿,这就意味着全世界还有40亿人没有上网,所以Facebook的愿景是让剩下的40亿人口免费自由的上网。谷歌公司、奇点大学“火星人移民计划”听上去跟我们今天的生活关系不大,但是为什么这些人创新梦想是致力于改变未来世界的图景,改变人类的未来?他们怎么有那么大的胸怀?是装出来的吗?不是的,是眼界,是史观。

 

    李鸿章在同治年间,给同治皇帝上书说设立招商局,李鸿章一生干过两件非常好的事情,李鸿章在奏折里面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我借用这个,想说中国恰恰处在这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关口,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严肃、非常认真、沉甸甸的思考互联网这件事。

 

    我想拿这张图说点事,因为这张图的时间跨度是200年,画这张图的是Mary Meeker,她KPCB是世界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这个人09年投奔这家公司,在此之前它在摩根斯坦利做了20年投资分析师,每年5月底都可以看到她发表一个《互联网趋势报告》,在座的同学可以到网上搜她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每当发布出来之后,用不了一个小时就有中文版出现,大家都在聆听她会讲什么。

 

1.jpg

《互联网趋势报告》

 

    这是她今年5月27号《报告》中的一张片子,绿颜色是欧洲,红颜色是中国,蓝颜色是美国,黄颜色是印度,紫色是拉丁美洲,整个国家和地区200年GDP的发展,起点是1820年,终点是2010年。大家从这张图可以看到什么?在清朝应该是乾隆之后,GDP占全世界GDP比重是33%,欧洲27%,美国2%,美国刚建国不久,印度16%,所以我们祖上曾经富过。然后160年,一直到1980年,160年的时间我们是不停的向下走,跌到谷底,从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往上走,现在我们占GDP的比重16%。

 

    欧洲当年是老二,27%,在上个世纪1900、1910年时候达到顶峰,几乎占到40%,随着二战跌落徘徊,1980年掉下,今年17%,跟中国差不多。美国作为新资本主义国家,从2%起步爬坡,一路上涨,一直爬到这个时候有个巨大的波动,二战之后发战争财,一气冲天,然后在一个复杂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进入瓶颈期,八十年代掉到16%,跟中国一样。

 

    看了这张片子不知道你们心里作何感想,很多场合下大家给的答案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所以预测一下未来20年,我们现在正在交叉点。但是讲老实话,我自己并不乐观,为什么不乐观?有两个理由,这张图分析的是GDP,是财富的象征,所有国家的发达、不发达、欠发达是以GDP作为衡量标尺,但是它衡量信息经济、衡量网络经济、衡量互联网、衡量未来50年、100年,合适吗?合理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仔细看1950-1980年的这30年历史,都处于经济相对停滞的滞胀的节点,这个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要认真理解这30年发生了什么,因为互联网的萌芽种子就在这30年起步的,1946年出现第一台计算机,1967年IBM把软件、硬件分开卖,1975年苹果公司创立,1976微软公司创立,接着IBM推出个人计算机,然后LENOVO推出教育网,1994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5年第一款浏览器上市,年轻的23岁辍学大学生一夜成为IT界首富。中间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2.jpg

IBM个人电脑

 

    可能有些词汇你们听说过,像“文化大革命”,在你们心目中,“文化大革命”是荒唐闹剧,是中国政治生活史最荒诞的十年,是语录、口号、罢课,是阶级斗争。但是你没有听说的是在欧洲、在法国,同样发生一场文化的运动。怎么会这样?1968年5月,在巴黎大学周边,掀起跟中国北京几乎一样的景象,大字报满天飞,红色大标语,唱红歌,马克思、毛泽东画像被学生举着,上街游行罢课,教师走在最前面,很奇怪吧?所以大家要了解这段历史。

 

    大家还不知道的是,六十年代在西方的思想史中,那些做父母的人看到他们20来岁的年轻人忧心忡忡,文化界把这些人叫“垮掉的一带”,这些人创造了什么?创造了毒品,创造了摇滚,创造了性解放,创造了迷幻剂,创造了重金属,他们是他们父辈眼中垮掉了的一代,这种文化思潮不能忽略,如果忽略掉了的话,那么你所理解的互联网一定是残缺不全的。

 

    七十年代后,一个机缘巧合的事情出现了,这些成天嘻哈、摇滚、长发翩翩的穿着牛仔裤,遭遇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就是微电子革命和互联网革命,黑客精神、自由软件精神、开放社群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在图形上看到的是美国、欧洲GDP陷入了停滞,但是这难道不是表象吗?难道不说明GDP这个来衡量那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吗?

 

    所以计算机对这帮人意味着什么?计算机最好玩的是什么?就是可以编码。当一个玩具是可以编码的,这意味着你可以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可以像写诗一样写代码、写自己心目中的诗,这就是当年黑客们、软件工程师们干的事情。

 

    他们要用自己的梦想来构造这个世界,他们对他们父辈、祖辈的世界已经不屑一顾或者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秩序不应该这样去表达,这个世界应该有更新的表达方法,所以互联网变成释放自己的玩具。

 

    所以我愿意把这段历史,美国的下跌和中国的上升换一个角度看,它何尝不是一种假象呢,美国和欧洲在这个阶段积累了思想能量,打个比方说叫“一次战略下蹲”,比赛的时候要下蹲才能起跳,他们为下一个战略起跳做准备。

 

    举个例子,1978年美国有个基金会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报告,叫《认知革命》,提出了“认知科学”的概念,1979年美国认知科学学会成立,在《认知科学报告》里提到6大学科交叉,这6大学科是:神经科学、计算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人工智能。八十年代认知科学学会增加了第七个维度,叫“教育学”。中国的认知学会什么时候成立?两年前成立的。所以将近3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低水平重复,是以环境为代价,是以量的增长换取的,一个如饥似渴的、匮乏的市场环境得不到满足,所以它爆发出迅猛的增长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何尝不是一种范式转移呢。

 

    比如我们可以用这个来看过去的30年,和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个报告的认知科学,这六大学科交叉起来有11个分支,这个是美国认知科学学会的会徽,会徽的模样包括这个六边形,后来增加了教育学。

 

3.jpg

六大学科交叉

 

    两年前宣布了“人类大脑”,探索世界目光盯到脑神经网络,美国人把美国的“大脑计划”宣布为可以与199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计划,1995年可能在座某些同学刚出生,“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计划,在今天欧盟和美国分别投巨资,把未来10年的科技发展方向盯在神经网络、大脑。为什么这样?2002年美国政府发布的这个《科技发展展望报告》,这个报告是60多位科学家倾力打造而成的,提出“NBICS”缩写词,“S”后面加上去的,《聚合科技将改变人类的未来》,聚合科技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科技、认知科学,后面加上S,这5个科技的聚合将会改变人类的未来,将会改变人类的物种。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的想象啊!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改变了很多,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购物方式、生产方式,但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互联网改变的是认知与行为,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改变了认知和行为的相互塑造。也就是说互联网在塑造着行为,行为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而认知又在改变行为,它是一个闭环。所以我们这个世界要重新想象。2012-2015这4年报告中都有一个主题叫“重新构成”,这4年报告建议大家认真去看,这4年报告分析了200多个案例,很多案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下面我们看看她的报告说的是什么东西:

 

    第一,达人。2013年谷歌公司花了10亿美元买了一家公司,谷歌公司是做地图的,为什么要花10亿美元买一家地图公司?这个案例非常经典,说明生产方式了变化,谷歌已经意识到它的生产方式有三大弊端,第一,重资产,因为它是街景拍摄,第二,拍完之后明天是不来拍的,所以地理信息生产出来就是旧的,第三,它天然不能做室内。但是这个公司靠旅游达人上传地理座标、地理图片,所以它是新资产,它没有靠街景拍摄,第二,它的地图保持新的数据,第三,它天然的可以做室内的,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地图生产方式。地图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基于测绘学,可是W没有测绘学的概念,它通过大量人移走的行为,这个轨迹冒出一个地图来。什么是热力图?滴滴打车满街乱转的时候,北京地图就画出来了,不用测绘学是可以画地图,改变了地理学、地图学跟测绘学的必然关系。所以重新构想就意味着你要重新想象这个学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第二,资源盈余。Uber是说你有盈余资源可以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已经变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两大特征,第一,它挑战了传统经济学里面消费必先占有,传统经济学里面,你要享用一个东西必须先买下来,所以传统经济学支配权和使用权和所有权是绑定的,可是分享经济是支配权、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剥离的,这就是新的经济模式出现了。今天有三种盈余,资源盈余、时间盈余和能力盈余,举个例子,大学里经常有这种应用,帮我取个快递,或者我现在马上就要到校门口到一件事,我可以帮谁取快递,还包括打饭,这些APP非常好玩,盈余资源。上海有一家公司前不久找我,说他们想搞这样的一个平台,叫维修工程师自助社区,因为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之长是他的业余爱好,比如修个电器、修个电脑,但是我白天要上班,或者我平时还有什么闲暇,这时候我愿意帮助大家,大家只要给我点个赞、给我点积分,未来的世界可能是通过让盈余资源流动起来,并且以虚拟的货币进行价值衡量。

 

    第三,社会激励。Opower是美国一家能源软件公司,有个APP,告诉你们家每时每刻每秒的能源消耗结构,还可以把你们家的消耗结构跟这个楼的其他人进行比较,这就生出了一种谈资。不要小看这个谈资,心理学家说,这种社会压力可以改变节能行为的动力,Opower每年可以给美国节省5亿美元的电。微信出来推广的时候有一款游戏叫“打飞机”,这个游戏特简单,但是它好玩的地方在于社区里面的排行榜。所以这三个要素就是达人、盈余、社会激励。

 

    当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跟互联网紧密结合时,会出现五个变化:

 

    第一,记忆重构,认知重启。我们的记忆会发生变化,有了百度、谷歌等这些之后,已经不需要再记那些机器比我们记得好、记得清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有个认知地图。美国大学教育在越来越多走向通试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意味着未来的人才既要有专长,还要有认知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一阵修改了它关于“文盲”的定义,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我们过去说文盲就是不识文断字,但是未来文盲不是这个意思,文盲是不具备认知能力的人,或者说不会学习学习的人。所以记忆重构会带来认知重启。

 

    第二,主体重构。就是我刚才讲的,一个人8条命,我们要学会在多不同主体之间自由的穿行、自由的切换,还不能够精神崩溃,所以主体要重构。

 

    第三,日常生活重构。日常生活是个哲学的研究领域,工业时代的日常生活是受奴役的生活,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早九晚五、打卡、KPI激励,都是把人变成机器。工业时代把人变成机器,信息时代要把机器变成人,这是个很好的人。工业时代让我们学会适应流水线,工业时代是“三大”大规模生产、大众差别、大众营销,今天变成三个小,个性化定制、精准营销和窄播,所以日常生活需要重构。日常生活有个词是日复一日重复,日常生活重构之后变成每天都是新的。

 

    第四,表达方式重构。今天互联网原著民已经有表达方式重构的本领,就是今年年初的“duang”,为什么出现这种duang?文学上把它叫后现代表现手法,混搭、恶搞、反讽,就是你是体制内的,你是板板正正的,你是宏大叙事的,我惹不起,但是我可以用大话西游、武林外传的方式跟你逗着玩,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因为文学叙事已经从线性叙事走向了非线性叙事,什么叫线性叙事?大结局、大故事、大团员,这不就是200年前的狄根思写《大前程》,这都是宏大叙事。但是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再看看《百年孤独》那篇小说,那是什么特点?非线性叙事,多种结局,多条线索,开放式结局,没有一种文本是固定的,没有一种意义是固化的,一个文本的意义不能够预先罐到瓶子里封装起来,说这个文本包含2公斤意义,你喝下去这个意义就跟吃药一样大补。未来互联网的叙事已经变成意义同时生产。用我的话说,就是工业资本主义和信息文明在生产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工业文明是先生产后消费,信息文明是边生产边消费。

 

    第五,组织方式重构。大学是组织,工厂是组织,幼儿园是组织,组织方式重构意味着未来出现弹性组织。相信在你们工作之后,不一定服务于一个雇主,企业跟雇员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所以未来HR的理论要重新改写。未来的员工和企业是什么关系?联盟的关系、合伙人的关系,不要等你胡子长长了才有资格变成合伙人,是你今天就可以变成合伙人,所以未来的组织方式要重构。

 

    互联网思想的三个基石:

 

    第一,我们要理解复杂性,拥抱不确定性,理解秩序是怎么生产的,这个秩序不像我们初中、高中、大学学的那样,这个世界就像牛顿定律描述的那样分秒不差。钟表就是工业时代的象征,钟表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钟表均匀的流动,但是在信息时代,这个隐喻被打破了,我们需要进入到一种互联网是活生生的复杂的生命体,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一些复杂性思想。

 

    第二,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什么意思?我们传统的哲学说,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底座,社会学是底座上的烟囱。但是在今天社会网络的基础上,这个关系要倒过来,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社会网络、社区、社群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设施。

 

    第三,公共空间。这是个重要的命题,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公共空间的理论,都有这样的分析,就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兴盛,公共空间有个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为什么公共空间会衰落?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必然会导致公共媒体变成政党、政治和商业利益集团的帮凶,这是今天所有西方思想的主流结论。公共空间衰落,那么互联网是不是会导致公共空间的不同?我相信这点。所以互联网精神的第三个机构就是公共空间。

 

    今天我把吐槽的内容浓缩成这两个英文单词,就是“Immersion”+“Emergence”,互联网不停的让你沉入其中,但是同时一定有新的idea、新的模式冒出来。如果你们创业,商业模式不是设计出来的,商业模式是干出来的,所以不要想走捷径,不要想一招鲜、有什么诀窍、有什么可以复制的灵丹妙药。你所能做的是,第一,打开你的眼界,第二,卷起袖子开始干。(本文节选自段永朝在北邮的讲座速记稿,未经作者审阅)

 

来源:商务印书馆